古秦趙會盟臺
位于澠池縣城關鎮西南一公里處,南有澠水,北有羊河,臺上碑亭為鋼筋水泥結構,地面至亭頂高22米,其中臺高14米,頂呈八角形,東西兩面各砌52級臺階,臺上亭高8米,系雙層,八角挑檐尖頂式仿古建筑,金黃色琉璃瓦覆蓋,亭中紅色立柱和漢白玉桿,相互輝映;欄板上浮雕秦趙二王對坐會談國家和戰國人物故事圖像多幅,正中豎一方柱體石碑,西面為“重修古秦趙會盟臺碑記”,東、南、北三面分別為中國著名書法家舒同、楚圖南、肖勞的題字,筆力古樸道勁,瀟灑逸俊,臺之四周有花木環繞短墻護衛。
相傳為戰國時期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“友好”會見時的會盟地,故稱之為“會盟臺”;明萬歷24年(1594年)知縣王之都建亭于會盟臺上;清嘉慶13年,甘揚聲重修碑亭;1941年,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和章士釗等倡議修建,由陸軍軍醫部郭昌錦主持,歷時4年落成;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遭到嚴重破壞,臺階、基石均被拆除;1985年,澠池縣人民政府為頌先賢、勵后人、保護古跡,集資重建亭臺,1986年5月1日落成;1978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;1989年3月4日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古秦趙會盟臺
會盟臺在澠池城西約1公里的澠水和羊河之間的三角臺地上,視野開闊,地勢平坦,相傳是戰國時期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“友好”會見的故地,故稱它為“古秦趙會盟臺”,其地理坐標是北緯34。45,東經111。45。
秦、趙澠池之會的過程見于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。公元前279年,秦在屢敗趙的情況下提議雙方在澠池相會,以期在談判桌上達成戰爭中未獲得的利益。宴會上,秦王脅迫趙王鼓瑟,并令趙國史官記入秦史,使趙王感到無比難堪。當時,趙國上大夫藺相如正氣凜然地強請秦王擊缶,亦令趙國史官記入趙史。秦國官員不服,脅令趙國割十五城給秦王祝壽,藺相如也迫請秦國割都城咸陽給趙王祝壽。如此針鋒相對,直到宴會終了,秦王也未撈到絲毫便宜,最后雙方為表示和談成功,將兵器埋于地上,令士兵捧土掩埋,故成土堆,被后人稱為“會盟臺”流傳至今。
在漫長的歲月里,會盟史實,被贊為“以弱強勝”的范例,傳諸于世。此臺歷代不斷予以修葺,重建。據民國十七年版《澠池縣志》記載,明萬歷二十四年(公元1594年)知縣王之都建亭于臺上,崇楨未年毀于兵 ;清嘉慶十二年(公元1808年),知縣甘揚聲重建碑亭裝飾一新,后又遭損毀。1941年,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和章士釗等倡議修建,由陸軍軍醫監郭昌錦主持,動用建立陸軍休養院經費,歷經四年落成。經過這次重修,在原洛潼公路左側標立了“古秦趙會盟處”的石坊。由石坊至臺麓約200米,臺呈梯形立體。高約7.4米,斜面約70度,周圍筑有短墻,其間槐柏交錯。臺的四面各砌有37級直達頂部的石階,臺頂面積約20平方米,立有四棱錐形碑塔一通,高2米,每面寬38公分,東西鐫刻的是薄城寇遐隸書“古秦趙會盟臺”6個大字,其余三面分別為章士釗所書本人的《唐多·令景藺》詞一闋,衛立煌、郭昌錦撰寫的《重修秦趙會盟臺記》和《重建秦趙會盟臺記》。
古秦趙會盟臺以它豐富的歷史內容,贏得了自唐代以來不少詩人、文士的吟誦,并以“盟臺夕照”自然景觀列為澠池八景之首?!拔幕蟾锩敝?,因“四舊”的罪名遭到破壞。護臺基石和四面臺階全被拆除,頂部的石碑雖仍殘存,但亦傷痕累累,不少字跡難以辯認,1985年,澠池縣人民政府為頌先賢,勵后人,保護古跡,集資重建亭臺,1986年5月1日落成剪彩,恢復原貌巍然壯觀,供游人瞻仰憑吊。
1978年列為縣級保護單位。